阅读历史

第 6 节 乌合之众的盲从之谜——群体影响

这一讲里我会和大家聊聊群体影响中的偏差:人群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我们的行为。

生活在文明社会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很多时候这种影响会改变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做出平常不会做的事。

为了说明这一点,请你设想一下,你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实验的实验对象。实验人员告诉你说,我们今天要做的是一个关于线段长度的判断实验,接下来他把你领到一个圆桌前,这个桌子前面除了你自己之外,还有其他五个和你一样参加实验的人。大家都坐好之后,实验员放出了一张图片,你的任务是判断哪根线更长。

这个任务非常简单,两根线的长度相差很远,你一眼就看出来,第一根要比第二根更长。不过实验的流程是每个人轮流说出自己的答案。在一桌六个实验对象当中,你是最后一个。前面的人一个一个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你感到非常震惊的一点是,居然他们每个人都表示第二根线的长度要比第一根更长。

你非常确定自己没有看错,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任务。但是前面五个人却全部给出了相反的答案。他们讲完之后,最后轮到了你,这个时候你会如何回答呢?你是坚持己见给出正确的答案还是随波逐流,遵从大家的意见,给出一个相反的回答?

你可能会说,我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我绝对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一定能够坚持己见。确实,有些人可能要比其他人更容易抵御来自社会的压力。但是心理学家却发现,在这样的场景下,很多人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强。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就做了一个上面描述的那样的实验。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实验中其他五个人都是实验者安排的同谋。他们想看的就是真正的被试,也就是最后一个给出回答的人,到底会不会选择随波逐流,也就是「从众」。

实验的结果令人大跌眼睛。在这样一个如此简单的判断任务中,居然有75%的被试至少会做出一次从众反应,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

阿希的实验告诉我们,从众确实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而且它的力量肯定要比我们平时想象的还要强大。我们之所以会从众,可能是因为别人的做法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比如大家都去购买的商品,应该质量不错,换句话说,我们把别人当成了重要的生存信息的一个来源。

另外一些时候,我们的关注点不是获得信息的参考,而是与群体保持一致,维持群体关系的和谐,让别人接纳自己而不是排斥自己。这样一种维护社会关系的动机,也会导致我们的从众行为。

从众说的是别人的存在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让我们去做一些自己不会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别人的存在也可能对我们产生反向的影响,以前我们本来想做的事情,因为别人的存在就不再去做,这方面最代表性的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人遇到了困难,周围的旁观者越多,那么其中有人伸出援手的概率就越低。

心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旁观者效应,灵感来自于美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一起惨案。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女性,在深夜下班回家的时候,遭遇了歹徒的袭击,最后不幸被枪杀。这个案件并不是发生在荒郊野岭,而是在被害人所住的公寓楼旁边。整个袭击的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期间受害人多次大声呼救,住在楼里的很多住户其实听到了事件的全过程,但对此都无动于衷,没有伸出援手,最终酿成了悲剧。

这件事发生后,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大讨论。许多人说,这些邻居全都道德品性低下,冷酷无情,所以才不会帮忙。但心理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情境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把批评这些邻居的人放到他们的位置,未必会比这些邻居表现得更好。

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做了一组实验,他们让大学生被试通过麦克风开展一次小组讨论,每个人轮流发言。轮到其中一个人的时候,他刚说了几句,就表现出了哮喘发作的症状。你可以能已经猜到,这其实是实验者安排好的演员,这个实验想看的就是被试是否会伸出援手。

研究结果显示,在6人的小组中,有40%的被试任凭耳机中传来的呼救声,不会采取任何措施。而如果是2个人一对一讨论的情况,所有的被试在听到了对方的呼救之后,都会立刻通知实验人员。

这种人越多、施救意愿越低的旁观者效应,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责任的分散。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别人遇到困难应该施以援手」这种价值观,但到了需要真刀真枪出手的时候,如果在场的旁观者有很多,那么救助的责任也就稀释到了每个人都头上,导致每个人都没有动力采取行动。如果只有一个人在现场,那么救助的责任落到了他的头上,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责无旁贷地出手相助了。

从众效应和旁观者效应,都体现了人群对于我们的行为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他们却在潜移默化的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了解了上面的知识原理之后,一方面,下次当你再身处在人群中的时候,可以有意地留意人群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做好心理准备,防止它们影响到你做出真正正确的决定。

另外,如果你遇到了紧急事件,急需获得帮助,也可以利用旁观者效应的原理,在周围的人群中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向他求救。当你的求助信号指向非常明确时,旁观者效应的禁锢就被打破了,你也就更容易得到帮助;而一旦有一个人打破了僵局,从众的力量又会让其他的旁观者效仿,从而实现正向的反馈。

以上就是这一讲的全部内容,这节课我们讲了身处人群中,从众心理的强大力量,以及如何抵御它们。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曾有过从众的经历,或者曾遇到冷漠的旁观者?你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在课后的留言里和我分享。

下一讲,我会与你讨论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鄙视链」现象,它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呢?为什么你会更喜欢「我们」而不是「他们」呢?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