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4 节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相信直觉?——思维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这一讲里我就跟大家聊聊决策判断中的偏差。

比如说你可能是一个学生,参加完高考,那么填报志愿就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决策,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可能会决定你未来的人生方向。或者,你在公司上班,领导着一个小团队,上级给你安排了几项不同的任务,每一项任务都需要人手去做,那么如何分配自己的团队成员,获得最优的工作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

在面临着这样的决策与判断任务时,我们可能会采取两种方式:首先,我们可能会广泛的收集信息,分析与思考,最终找到最优的办法。其次,我们也可能会凭直觉做出选择,就像俗话说的,跟着感觉走。

理性与直觉的判断,哪一种更靠谱?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充分收集信息,理性思考,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决策问题往往非常复杂,很难获得足够的信息,也很难理出清晰的头绪,这种时候,理性思考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反而是直觉判断,能够帮助我们正中靶心,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如,有人研究过一些国际象棋的大师级选手,想看看他们在下棋的时候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在外行人眼中,这些象棋大师可能就像一台精密运算的电脑一样,虽不像阿尔法狗,但也同茨威格笔下可以倒背棋谱的B博士一样,脑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高速的运算。然而,研究却发现,象棋大师在下棋时的真实思维过程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只是基于一个直觉的判断,一下子就可以识别出什么样的棋型是有意义的,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除了象棋大师之外,对一般人而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利用直觉思考。一方面,直觉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做出正确决策,但另一方面,它也确实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偏差。直觉偏差的一个例子是「心理启发式」。所谓心理启发式,指的是一些思维的捷径,这些捷径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快速、高效的判断,但这样的判断时常会有偏差。

启发式的例子有很多,我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三种:代表性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以及锚定效应,锚是抛锚的「锚」。

首先来说说「代表性启发式」。这种启发式的意思是说,我们很多时候会根据一个事情的代表性程度来下判断。比如,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下,有一位女性,今年31岁,单身,性格开朗,聪明,在大学的时候主修的专业是哲学。另外,在学生时代,她很关注种族歧视的问题,并且参加过反对核武器的游行。根据这些描述,请你判断一下,下面两种情况,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最大:第一,这个人是一个银行的出纳员;第二,这个人是一个银行的出纳员,而且她在女权运动中非常活跃。

不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但是以往的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会认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高,也就是「这个人是一个银行的出纳员,而且她在女权运动中非常活跃」的可能性更高。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