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1 节 导语:你我之间的那点事儿

我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王非。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分享一个有趣的话题,讲讲发生在「你我之间」的事。在这门课里,我会用比较简单易懂的思维偏差作为引子,带领大家走入社会心理学的大门。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20世纪初叶,在二战后迅猛发展,成为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很多人一看到「社会心理学「这个名字,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它研究的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心态」或者「社会思潮」,比如中国社会当下流行的思想。这种判断并不能算错,但并不全面。

社会心理学里边的「社会」这两个字,翻译自英文的social,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说一个人很social,很社会,意思是形容这个人比较擅长社交,它的含义并不是指代「中国社会」里边的「社会」大环境,而更接近于形容「社会关系」里边的「社会」。

比如说,你和一个朋友聊天,虽然只有你们两个人,但是你与朋友之间产生了交流,这个时候,你的朋友对于你来说,构成了一个社会场景。甚至有的时候,这样一个朋友并未实际出现,只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像你暗恋某个人,对ta朝思暮想。这种情境中,虽然在实际上你没有与他产生任何交集——这种单相思完全发生在你的头脑里,但却依然具有社会的属性。

可见,不论是一个人的寂寞还是一群人的狂欢,这时候你头脑与内心产生的想法、情绪、感受以及因此而作出的种种行为,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另外,在这些特定的关系与情境下,大部分人都普遍存在某种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很多人的思想和行为,会不自觉地被自己所处的关系、当下遭遇的情境所影响,从而具有一种选择偏好,那么,哪些情境会产生这样无形的力量?这些力量是如何体现的?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家们在剖析分解的问题。很多时候,在社会中本能的倾向,会导致我们对实际情况的认识出现失真,让人陷入某种思维误区,最终影响我们作出正确选择和理性判断。

比如,后面我会为大家讲到常见的归因错误: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到「宽以待人」?别人的错真的严重到,让我们耿耿于怀、难以原谅的程度吗?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同样一件事,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我们往往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解读。例如,同样是没做好某项工作,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通常会寻找外部原因,将外部干扰或不可控作为借口。而如果别人没做好工作,我们往往第一反应就会给别人做一个能力的判断,认为这个人能力不足才导致了失败。虽然实际上他可能也和我们一样遇到了外部干扰,但我们却毫不犹豫地忽视掉这一点,在给出不理智解读的同时,其实也蒙蔽了自己。

类似这样的有趣现象还有很多。在这门课里,我会为大家分享真正来自于社会心理学的效应和偏差,他们都有很多科学数据的支持,是社会心理学家一百多年辛勤工作的成果。通过了解这些偏差,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为今后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它们映射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了解它们,可以帮助你跳出误区,更加冷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做出更好的决策。

好了,以上就是引言的内容。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分为十讲,每一讲会为你拆解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里常见的思维偏差,探讨发生在你我之间的这些事,以及如何正确地应对这些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掌控生活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