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6 节 性别差异的内部认同:一个怎样的灵魂,装进一个怎样的身体?(上)

作品:用性别之尺丈量世界:解读女性问题| 作者:豆瓣时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3-05-10| 下载:豆瓣时间TXT下载

上一讲我们提到gender,就是社会性别在人类学意义上的起源,还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社会性别是怎么辨识的。在女性主义看来,社会性别是一种行为规范,启蒙以后,社会作为公共领域,性别规范是针对女人的歧视。但性别规范不同于其他社会行为规范,性别规范它涉及到自我认同或我们叫身份认同的概念。

身份认同,英文是IDENTITY,汉语的美妙在于有个「身」字出现,它是身份的「身」,也是身体、自身的「身」。所以身份、身体、自身性的问题在字面就表现出来了。这里涉及「身份」概念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ID或身份的确认,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信息或者手段,另一方面是,这个治理元素被个体内化为自我认同,这包括性别、种族、族群。而identity同时还是一个逻辑用语,指同一性。在个体这里,我与自身同一,说的是主体性,比如知识主体,思维活动必须合乎逻辑,或道德主体,在行为上要前后一致,用通俗的话说,做人不能自相矛盾,如果不一致、前后矛盾了,就是没有同一性,就像我们俗语说的「人品要打折扣了」。

好,问题来了,关于自身性的确认,经由上个世界60年代的社会运动,身份政治问题凸显出来。施加于同一个体、同一个身体的身份是多重的,比如有性别、国族、民族、种族、族群,拿我来说,比如我是女性、中国公民、汉人和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另一方面,作为女性,我又是生理意义上的女人,是性别文化制度中的女人。同时,作为女性主义者或女权主义者,我还是女性主义中的女人。所以说,生理意义上的,性别文化制度中的女人以及女性主义的女人,三个环节中的女人,我把它看作一种辩证环节。

我们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不同身份出现了争执,我有多重身份,但究竟是什么身份更让自我有更强的满足感,或者说更富有生活意义呢?当我们提起身份政治的时候,何种身份更具有斗争的力量呢?这可能取决于何种身份在日常和经验维度上,遭受多大程度的排斥和压迫。一般我们说到政治的时候,只会在国家或统治层面思考问题,但从个体身份的角度,大多数不会涉及统治层面的问题,身份政治是诸个个体非常具体的政治。身份是无限可分的,而身份认同和身份反认同是并行不悖的,那么身份就应该是一种活出来的状态,身份不仅是被动的,被给予的身份,也是主动去发明的,性别身份就是一种现代发明。

我们讲身份认同的时候,其中牵涉到的「自身性」,就是把自我实现出来的的言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