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450 战之则胜

作品:重装突击| 作者:金属裂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1-23| 下载:金属裂纹TXT下载

入役不过几个月的天鹰号以一舰之力独挑外骨人一个群落,威风八百大展神威,颇有古时勇将纵横敌阵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

叶飞指挥长江号时便单挑过骨冢,但那时下达任何一道命令都需要小心再小心,稍有疏忽就有搭上全舰身家性命的危险。

而天鹰号战斗起来就像一场漫不经心的舞步,闲庭信步般游走于庞大的敌军编队之中,丝毫不见当初长江号的小心翼翼和胆战心惊。

随着这些天对天鹰号的深入了解,叶飞清楚天鹰号的成功绝非偶然。

尽管天鹰号脱胎于远征军的各型战舰,完全可以称之为远征军巨舰的微缩版,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远征军的巨舰远比天军之前的各型战舰先进得多,由于人类工业技术和科技层次的限制,巨舰涉及的许多设备一直以来只停留于设计图纸之上,从未真正建造出实物,仅仅是理论上说得通。

其中一部分设备甚至只是设计人员研究了机械文明提供的技术资料后,认为机械文明能够制造出来,便加到了战舰上。

这样设计出来的战舰,实际上就是一堆七拼八凑的实验品,舰内很多设备都是想当然的产物。

战舰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处关键设备的性能不达标,都有可能造成整艘战舰的性能大幅度下降。为了规避风险,半懂不懂的设计人员不得不放大设备的体积,以求提高设计冗余。

正因为如此。原本设计速度为九点二倍光束的超光速引擎,实际使用中居然能够达到四十倍光速而不超载。

虽然机械文明的技术过硬,最终完成了设计图上的所有战舰,实际的应用效果也远在设计指标之上,但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改变巨舰本身的固有的设计缺陷——庞大!

巨舰加入现役四年多的时间的确打了不少胜仗,不过同样暴露出不少问题。军方的研究人员在这些年里基本吃透了与战舰建造有关的技术,这才有了天鹰号的诞生。

套句老话,天鹰号实际上是设计上走了弯路之后的拔乱反正。

首先就是设备的设计精益求精,对舰载设备进行了一定的小型化改造,即有足够的设计冗余又不过分浪费。仅此一项。天鹰号上的设备体积就比巨舰上的同类产品缩减了三分之一强。

比如聚变反应堆,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只有巨舰反应堆的一半儿左右。

设备体积的缩减直接导致战舰总体积的下降,但战斗力却不受影响。

其次是自动设备的应用。

天军是个高技术兵种。之所以广泛应用自动技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方找不到那么多合格士兵。

一艘巨舰需要三千人左右的舰员。这个数字还是进行了必要精减的结果,十几公里长的巨舰,三千人扔在里面毫不起眼。如果按标准配置安排人员,一艘巨舰装上万人也不算多。

军方都被逼得雇佣外籍雇佣兵了,怎么可能不想办法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只是人类历史上又出现过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