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3 节 思想实验二:消失的蓝色色块和玛丽的房间|我们到底知道什么?

哲学认识论,有时又被叫做「知识论」。顾名思义,这一部分的哲学研究关心的是「知识」,处理的相关问题包括「什么是知识?」「人类如何获得知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自己得到了知识?」「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的,才算是知道某一些知识了吗?」等等。

在哲学史上,认识论领域中有两大对立的传统,一种叫经验主义,一种叫理性主义。

先说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受和经验,比如英国的哲学学家约翰洛克就认为人出生时,脑子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写好了的想法和概念。只有随着我们慢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获得对于外界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我们的脑子才渐渐地形成了一些更加复杂的想法和概念。

比如,有一些眼科病人天生失明。在视力恢复之前,病人们用手去触摸不同的形状。在病人们的视觉恢复之后,眼科医生们观察到,重新获得视力的病人,无法凭借从触觉上得到的形状概念转移运用到视觉上,也就是说,这些重获光明的病人并不会用视觉来分辨事物之间不同的形状,大小,甚至很难把一个东西和另外一个东西通过视觉观察区分开来。

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这种观察结果说明经验主义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解释更加准确。很多概念和想法一样,不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知识,必须通过后天的感受和经验来获得这些认识。对于形状的视觉认识只能通过视觉来获取,而对于形状的触觉感受,只能通过触摸来获取。

接下来我们再说与它对立的一方,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者认为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来自于纯粹的理性思考。这样的知识包括一些我们生而就有的概念,比如空间,时间和逻辑推理等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认为一些复杂的想法,比如数学观念中的乘法,等号,开方等等在实际世界当中都没有直接对应的存在,它们没有办法被感知到,可是它们却是人类知识当中最基础的内容。因此,认为所有的想法和概念都来自于感受和经验,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人的认知系统中本身就存在着天生的既有的理性结构。不同的对于外界的感受,只不过是激发了这些先天理性认知结构当中的具体部分。

在对于颜色的认知这个问题上,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理性主义哲学的争辩格外丰富。不同的颜色,根据单纯的物理学解释,对应的是不同的光的波长在我们的眼中引起的感受。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我眼中的红色,其实是其他人眼中的蓝色呢?我怎么才能知道,我和别人看到的颜色是同一种颜色呢?颜色的不同是否仅仅是在不同的人眼中的不同的主观感受,和外在世界的客观实在关系不大?或者颜色是外在世界本身就具有的一个客观属性,因此只有一种理性正确的方式去认识它呢?如果一条红色的围巾从来就没有被人看到过,它还是红色的吗?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只能看到黑白两种颜色,那么红色还存在吗?

那些认为颜色仅仅是主观体验的哲学家被称为非现实主义者,或者说颜色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