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6 节 如何运用心理学分辨和对付职场「小人」?

1

我们在社会上,总会接触各色人等,尤其是在职场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辨人」的技巧。

要想防范和对付不怀好意的人,首先要学会两个字:「界定」。

一个普通人,或者说一个好人,会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作恶吗?通常人们认为内因,即他的内在品质、性格更重要,内因决定外因。

但是,心理学中的路西法效应,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强有力的系统及情景的支配下,好人也会作恶。

社会心理学史上有一个绕不开的经典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通过这个实验来论证一个古老的问题: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

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通过广告招募了二十四名男性大学生志愿者,并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建了一个模拟监狱。这二十四名志愿者被平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而津巴多本人则扮演典狱长。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每个志愿者志愿签订了协议,同意在实验过程中放弃部分人权。

实验开始后,志愿者并没有很快进入角色,尤其是扮演囚犯的志愿者。受当时嬉皮文化的影响,囚犯丝毫没有顾及狱警的威严,而扮演狱警的志愿者也无法硬下心肠来惩罚囚犯。于是,第二天一早,监狱就发生了「暴动」。

在典狱长津巴多的介入之下,一些狱警开始学着镇压囚犯: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强迫囚犯做羞辱性的工作,并以不允许洗澡相威胁。在这方面,狱警学得很快,随着实验的推进,狱警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研究人员不得不干预制止。

当实验进行到第三十六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出现了歇斯底里的症状,不得不退出实验。

到第四十八小时的时候,囚犯们,也就是这群原先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被那些由原先同样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的狱警折磨得濒临崩溃。

这十二名狱警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一个名叫约翰·维尼的志愿者。他多次被观察到痛骂囚犯,甚至对囚犯们无故动粗。其他志愿者也同样开始渐渐享受折磨囚犯的过程——甚至,连津巴多本人也逐渐进入典狱长的角色中,每当看到狱警惩罚犯人时,他都会兴奋地对女友说:「快来看,这个场景真是太棒了!」

这个实验进行到第六天的时候,场面已经完全失控了——那些扮演狱警的志愿者彻底沉迷于恣意妄为的权力中不能自拔。

最后,在津巴多女友的强烈抗议下,津巴多才不得不终止了实验。对此,有部分狱警还表达了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