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35章】战斗力只有三点的左屯卫

作品:锦衣杀明|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1-26| 下载:拉丁海十三郎TXT下载

明朝的江南地区,有部分水田的水稻亩产量,已经过六百斤(三石吼斤),可见,亩产量三石,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最大的难度,还是在大规模推广应用上。这涉及到种的培育、田间管理、病虫害清除、农家肥的混合等专业知识,估计也只有农业专家宋应星能搞定了。徐兴夏自己,也就是敲敲边鼓的。要是宋应星有袁隆平那样的能力,粮食就不用愁了。

再说,除了水稻、小麦之外,徐兴夏还准备大量的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的种植。在黄克缵扑给他的这三百亩土地里,有大概一百万亩,都是缺水的旱地,是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以前,这些土地,估计就是随便种点蔬菜、黄豆、黑豆什么的,产量低,难管理,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土地根本无法真正应用起来。

现在不同了。现在有了适合旱地种植的农作物。无论是玉米还是红薯,又或者是土豆,都能够在旱地生长。特别是玉、米,那可是名副其实的高产作物。玉米是后世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对土壤、水分、气候的要求都不高,生长期又短,一年至少两熟,甚至可以三熟。一亩地一年下来,几千斤的玉米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还有红薯也是高产作物。红薯和玉米一样,都是可以一年种植两次甚至是三次的。红薯的产量也是很高的。按照一年两次计算下来,每亩地的产量,估计也有几千斤。单纯从数量上来说,都要比小麦和水稻强得多。当然,在当时,玉米和红薯,都是非主流的食物,想要民众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

有三耸的缓冲期,这块区域的粮食总产量,怎么也得过五百万石。拿出其中的十分之一给黄克缵,倒也不算过分。加上玉米、红薯、土豆之类的,解决自身的粮食问题,应该不会很困难的。关键的问题是,黄克缵不能贪得无厌,以后逐年的提升上缴的数字。他必须一口咬定,将这个数字永远都限定在五十万石。

沉吟片刻,徐兴夏有点为难的说道:“大人,逛…”

他内心里虽然答应了,表面还是要故意显得非常为难的样。这是和人打交道的基本技巧。要不然,你答应的太爽快,黄克缵以为你还有大量的潜力可以挖掘,弄不好,两三年以后,五十万石翻一番,达到一百万石,那就悲催了。

邓如柏不是穿越者,对于宁夏镇北部的展,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思路。他并没有意识到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外来粮食作物的价值。在他看来,每年上缴五十万石的粮食,的确是有点过分的。可是,食得咸鱼抵得渴,你既然得到了千户的职位,肯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总不能什么好处都给你,你什么都不要干吧?

如果没有这五十万石的任务,估计竞争这个职位的人不会少。现在,其他人就是被这五十万石粮食的上缴数额给全部挡住了的。千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算是独挡一方的小小的诸侯了,特别是那些在宁夏城外面的千户所,基本上就是独立王国啊!好像平虏千户所,邓如柏其实也是不太管的。

邓如柏直等不讳的说道:“每年上缴五十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