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3 节 人生舞台上的演员|内在我与外在我的角力

作品:人格心理学:洞悉人性的 27 堂课| 作者:豆瓣时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3-05-04| 下载:豆瓣时间TXT下载

上一课,我们给大家讲述了弗洛伊德的故事以及他创建的人格心理学的价值。那么,在这一课里,我先来给大家讲讲什么是「人格」,它是如何从生活中发展到心理学领域里的,它有什么特征,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

人格一词并不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不同领域对人格有不同的理解,含义也千差万别。那么心理学中我们所说的人格是怎么界定的呢?「人格」这个概念又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最早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的面具词义,它背后有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演员因为脸部有缺陷,就用面具遮掩着来演戏,之后人们慢慢接受了这种表达方式。最初,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演员通过戴面具来强调他们所表演的角色是和自己有区别的,后来,舞台上的演员表现的行为要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相称,面具规定了或者说限制了演员的言语行为的表达,演员依据角色需要所画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到了莎士比亚时代,面具几乎消失了,演员通过表演各种角色性格来飙演技。而这种表现方式就更接近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了。俗话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人格由此进入了人格心理学领域。

那么,我们今天所用的人格的概念,是在18世纪才出现的,相比「面具」这个比喻来说,它的内涵已经有了扩展,我们现在所谈论的人格呢,它有内、外两个特征。既有像面具一样的外在行为表现特征,也有面具后的内在真实的自我特征。

所以心理学的人格包含了两个涵义,一个是「外在我」,一个是「内在我」。那么「外在我」,很好理解,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指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是人们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也是展现出来的公众形象。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演员在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那个面具,它能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而「内在我」呢,指的是人格的内在特征,是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内隐人格成分,人格中内在而隐藏的那部分成分,也就是面具后的真实自我。

人格的这两个特征的存在会使人表里如一,也会使人表里不一。《水浒》中的李逵和《三国》中的张飞忠心耿耿、心直口快,会说掏心窝子的话,这说明了人格的表里如一。而成语故事《天诛地灭》则说明了表里不一。从前,有一个县令,他第一天上任,为了表明自己的公正廉明,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得一文天诛地灭」,下联是:「徇一情男盗女娼。」挂在衙门口,得到了百姓的赞扬。可谁知,之后他不仅放纵恶霸,还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简直是民不聊生,百姓对之恨之入骨。这就是典型的表里不一。

但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人格」,是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概括出的描述性概念,包含一个人隐藏的内在真实自我和展露的外在行为表现。那么从心理学科的界定角度,心理学家们运用了另一种话语风格,人格的概念是这么被界定的:

人格是在遗传与